k1体育新闻中心

k1体育,2024年机器人行业十大新闻

2025-01-13 20:26:4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倏忽间,2024年已过,回望这一年机器人领域发展,从大模型的智能突破到具身智能的实践应用,从融资热潮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每一个关键词都是捕捉行业发展脉络的线年行业十大新闻,发现这些重要事件在2024年一年里依然深深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

  2024年本刊总结的2023年机器人行业十大新闻是:1.中国“机器人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掀起热潮;2.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火爆;3.AI 大模型成新风口;4.标准化赋能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5. 国内工业/协作机器人重载化;6.中国机器人市场稳步向好;7.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提速;8.国产医疗机器人进入快速发展期;9.智能网联汽车频迎政策利好;10.机器人线下活动复苏。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本刊继续梳理行业重大事件,遴选归纳出十大行业新闻,以此记录机器人行业的成长。

  近年,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火爆。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为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政策引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部署重点任务时提到,要打造标志性产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其中人形机器人排在首位。人形机器人领域要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智能灵巧手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为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多地设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率先行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10月,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随后还发布天工开源计划,以加速具身智能落地转化。

  人形机器人新产品/新技术迎来大发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突破高爆发一体化关节、类人柔顺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国产人形机器人设计组装“大工厂”;国内首个纯电驱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全尺寸开源人形机器人“青龙”、人形机器人G1量产版本、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国外推出的典型人形机器人有,Figure AI公司的最新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2,负载能力与人类水平相当,能胜任多种复杂任务;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能够在布满护根物的山丘斜坡上稳步行走;波士顿动力公司弃液压驱动,改推电驱人形机器人,并于12月发布Atlas圣诞老人机器人完成了屈膝微蹲、胳膊后甩、腾空翻转等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人形机器人场景落地初见端倪。优必选公司聚焦汽车、3C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在全球率先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装配、k1体育,转运、检测、维护等工序的应用和推广,截至12月,该公司人形机器人Walker S是全球进入最多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并获得了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傅利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已先后落地某商业银行大堂、汽车销售服务4S店、国际性大型展会等场景。其中,该类机器人在银行大堂可以帮助引导客户、分流叫号,并对客户进行简单的反诈骗培训等。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脑机接口迎重大突破,1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团队等宣布,全球首例植入式硬膜外电极脑机接口辅助治疗颈髓损伤引起的四肢截瘫患者行为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几乎同时,美国Neuralink公司进行了脑机接口设备首例人体移植,达到患者能够通过大脑直接控制电脑鼠标的效果。AI大模型加快迭代升级速度。OpenAI发布的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能够根据用户的文本描述生成长达60秒1080P高质量的视频,其中包含精细复杂的场景、生动的角色表情以及复杂的镜头运动;OpenAI推出的GPT-4o版本进一步升级,与GPT-4相比,不仅能够处理文本和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数据,还展现出强大的多模态能力;谷歌公司发布的Gemini 2.0,在多模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支持图像、视频、音频的输入和输出。美国科技公司Anthropic开发的Claude-3.5和Meta公司开源的Llama 3.1等模型也在推理数学、多语言处理等方面达到与GPT-4o相当的水平。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 4.0 Turbo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多模态能力等七大核心能力方面获得全面提升,并在国内外中英文14项主流测试集中,有9项夺得第一。

  人工智能成为诺贝尔奖“大赢家”。2024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中,有两项与人工智能研究相关k1体育,。10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 J.Hopfield)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E.Hinton)因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DeepMind)的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江珀(John M. Jumper)因共同开发了人工智能模型阿尔法折叠(AlphaFold2),解决了在蛋白质预测方面的历史难题,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此举表明,人工智能正助力解决传统科学难以应对的问题,已成为推动基础科学的重要工具。

  2024年,国内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情绪高涨,十分活跃。据中商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机器人行业投/融资事件超过200起,投/融资金额超过130亿元,投/融资事件超过2023年全年。

  其中,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热潮尤为明显,数量多,金额大。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超过60起,金额超过110亿元,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有史以来的融资高峰。其中,宇树科技公司继2月获近10亿元B+融资后,于9月再度收获一笔超过亿元的融资;上海智元单笔融资超过10亿元;银河通用机器人公司先后于6月、11月获7亿元天使轮融资和5亿元战略融资。这些融资主要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投入、公司人才和技术壁垒的持续构建等方面,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由2022年的392台/万人,增加到470台/万人,为全球平均数的3倍,在全球排名第三,超过日本和德国。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次于韩国与新加坡,韩国1012台/万人,新加坡770台/万人。

  近年来,中国各行业使用机器人的意愿持续提升,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成绩耀眼。中国于2019年首次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排名的前十名,仅4年时间,就跃升至世界第三。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再创新高,标志着我国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正在稳步提升。

  近3年,我国30余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注上市,手术机器人企业商业化进程加速。随着手术机器人产品的不断迭代,凭借其精准、微创、可远程操控等优势,手术机器人在解决医生、患者、医院端、临床痛点方面,临床价值不断提升,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应用逐渐增多。

  2024年,精锋医疗公司的精锋®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成功实施了一台横跨欧亚两大洲的机器人超远程手术,年手术量累计超过6000例;华科精准研制的Q300便携式微型手术机器人,在柬埔寨完成了该国首台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上海微创的图迈®手术机器人顺利完成全球首例超远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成都博恩思的经口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声门区肿瘤切除手术;柏惠维康的睿米手术机器人在癫痫患者的脑部成功植入十余处电极;元化智能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多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此外,思哲睿、瑞龙诺赋、威高外科等公司正在加快脚步,积极扩大手术机器人产品在临床应用上的规模。

  外骨骼机器人是融合传感、控制、信息、移动计算,为作为操作者的人提供一种可穿戴的机械机构,k1体育,可对人体特定关节助力,也可用于人体的康复。

  2024年6月,法国圣马洛奥运圣火传递中,该国残疾运动员热罗·佩洛穿着一款中国制造的外骨骼机器人Keeogo。热罗·佩洛患有多发性硬化症长达20年,行走困难。但借助该款外骨骼机器人,他的下半身和腿部得到有力支撑,经过专业康复训练后,可以自如地行走和跑步。近几年,国内外骨骼机器人产品不断涌现。上海傲鲨智能公司研制的BES-HV电驱型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其由腰部控制系统、下肢控制系统和总控集成系统组成,对用户的大腿与腰部进行智能化电助力。杭州程天科技公司推出的悠行UGO康复外骨骼,通过多种精密传感器和先进算法,精确捕捉并解析患者的动作意图,凭借意念控制机器人,辅助患者迈出步伐,从而加速神经康复和再生过程,主要用于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曾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外骨骼机器人,如今正逐渐走入现实世界, 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机器人让残障人士化身为现实中的“钢铁侠”,重新“站立”起来,为他们创造更多可能。

  2024年,软体机器人领域迎来多项新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基于对自然界中多种生物柔性肢体形态、运动的系统观察和数学模型抽象,首次研制出基于对数螺旋线结构的新型螺旋软体机器人,并展示其在多维度和多场景中执行复杂抓取和操作任务的能力,证明该类机器人在动作灵巧度、精细度及速度等方面可比拟生物体的优异性能;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针对软体机器人首次提出了一种分级可重构的策略,并通过仿真、理论和实验揭示了弹性引导的多模式运动机理,该设计策略克服了以往模块化软体机器人运动模式不可改变的缺陷,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提升到更高的维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将古代折纸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结合起来,将转向系统直接内置于机器人体内,利用模块化的圆柱形部件创造出一种软体机器人,克服了传统转向设备会增加机器人的刚性并降低其灵活性的问题,可轻松穿过环路和弯道。

  软体机器人的出现成功解决了传统刚性机器人人机交互性不足、适用范围窄的问题,在医疗领域、军事领域、救灾救援领域、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新型材料的研发以及加工方法的升级,软体机器人的性能将会不断提高,可用于承担越来越复杂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发展火热,但是刚起步的人形机器人研发难度非常大,目前行业内还没有真正形成包含整机系统设计、控制算法、智能化应用等的统一方向。开源开放作为推动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交叉融合的重要赋能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2024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工版人形机器人“青龙”,并对人形机器人平台技术、具身智能、数据集和智能训练场等内容开源;该中心发布的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OpenLoong,开源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硬件系统、全身动力学控制系统、语言数据集等内容。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启动“天工开源计划”,陆续把本体、数据集、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成果面向行业开源开放。上海智元于9月正式宣布智能机器人高性能通信框架AimRT、人形机器人灵犀X1面向全球开源;12月携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发布全球首个基于全域真实场景、全能硬件平台百万真机数据集—AgiBot World,旨在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构建全球领先的开源技术底座。

  随着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深圳中心城区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在武汉市的走红,沉寂已久的无人出租车赛道在2024年突然升温。

  2024年,特斯拉公司召开发布会,公布了无人驾驶车型Cybercab和Robovan;截至12月,“萝卜快跑”平台宣布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订单量突破800万单;滴滴公司也在悄悄扩编,斥巨资加码无人驾驶出租车赛道;吉利旗下的极氪宣布与Waymo公司合作开发的无人驾驶出行汽车将大规模量产交付。此外,自动驾驶公司上市潮持续升温,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黑芝麻智能、地平线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有14家中国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在各大交易所上市或推进上市流程,以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市场规模达118.5亿元,将在2025年左右迎来规模化产业契机,到2030年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k1体育,,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将创造超过5000亿美元收入。

  2024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新松宣布港口移动机器人海外累计交付超过100台;擎朗智能配送机器人T9在韩国某餐饮店正式“上岗”;30多台高仙清洁机器人Scrubber 50成功入驻塞尔维亚连锁超市;石头科技在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4个国家均位居扫地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前三名,在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也有着突出的表现。海外市场已然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必争之地”。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的出海收入合计约95.8亿元,其中,亚太、欧洲、北美等主要市场区域贡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境外收入的90%;中国服务机器人厂商的出口收入合计约15.1亿元,k1体育,其中,亚太与欧洲地区市场为服务机器人厂商贡献了90%以上的境外收入。众多头部商用机器人企业的海外收入已超越国内市场收入,海外业务成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2024年的全球科技版图上,中国机器人产业扬帆启航,加速“出海”。从餐饮配送到工业制造,从医疗辅助到智能家居,从消费服务到物流仓储,中国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并以优越的性能和创新的技术,为全球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